米子良教授“厚德精术,良药善医
——诲人不倦,书写杏林之馨”
为进一步弘扬“内医大品格”,讲好“杏林故事”,丰富红色教育载体,中医学院党委组织学习米子良教授革故鼎新、洁己奉献的感人故事,以激励后辈继承并发扬他们的品格,肩负青年职责,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医学的发展事业中。
一、深耕杏林六十四载,诠释仁心仁术
米子良教授是一名具有60年党龄的名中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从医64载,为内蒙古地区的中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全国具有重大的影响。米老工作之初,涉足中医领域(学徒),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卓资山县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因工作需要调至乌兰察布盟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米老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举办的“中医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时值内蒙古卫生厅为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中医教育事业,培养更多高级中医专业人才,特将米老调至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执鞭任教,米老欣然接受任务,一干就是几十年,为内蒙古中医药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米老从条件艰苦的基层医院,到现在的大学附属医院,每天接诊内、外、妇儿不同科别的各种急、慢性病患者几十名,历练了米老沉着冷静接诊的心态和高超的诊疗水平。他医德高尚,品行端正,廉洁自律。早年的基层临床工作,让米老切身体会到农村患者看病难的疾苦。米老处方用药尽量为患者考虑,极少开大处方、贵重药,同类药物能用便宜的,就绝不用贵的,常常在用药时反复斟酌。他常常告诫学生和年轻医生,“医乃仁术”,更要仁心至上,行医者首先必须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无论每天接诊多少患者,无论是来自乡村的农民,还是身居高位的官员,他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在他出诊时,经常不能按时下班,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很是担心他年事已高,身体吃不消,但他对于那些要求加号的患者,总是尽量满足,尤其是那些从边远乡下、外地赶来的患者,都会加班给他们看病,还常解释说:“那么远来看病真的不容易,我辛苦一下没关系。”米老总是告诫年轻人要多体谅患者,是“大医精诚”的真正践行者。
二、持中央,安四方,以“和”为旨
米老擅长诊治内科、妇科、皮肤科等疾病,特别是对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伴肠化生或异型性增生、消化性溃疡)、久泻(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病证的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米老不仅在临证治疗、用药时体现出处处强调的一个“和”字,反映在他的疾病诊治过程中,便是在面对复杂疾病时的从容不迫,驭简于繁,米老多遵“脾者土也,治中央”,“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之意,不治上下,但治其中,从中焦入手,以调和脾胃为突破。
三、医教协同,守正创新,倡导中医药学术开放求新
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同时米老始终不忘要为内蒙古的中医药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伤寒论》硕士学位点是内蒙古医学院中医专业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做为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倍感责任重大,如何做好医、教、研共同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学术进一步提高。米老有着自己的思考,在繁忙的教学、临床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多项科研重任。他常讲:“研究中医药,不仅要继承,更要发展。”积极推进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米教授就大胆提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机制,开风气之先,体现了米老开放和求新的学术理念。米老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及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其研制的“三宝大造片”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四等奖,主持完成的“内蒙古中蒙食疗药学的研究”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米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历时多年进行胃和冲剂的系列研究,明确了胃和冲剂治疗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诲人不倦,杏林花开
现今,已耄耋之年的米老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每周要出门诊3次,而且每年都应邀为在校的本科生、硕士生研究生以及师承培训班等进行专业学术报告,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诠释了对中医事业之爱和启迪后人之心。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猖獗时期,米老献计献策,在内蒙古地区采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待家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米老一直坚持抽出时间亲自照顾和陪伴高龄母亲和因病卧床的妻子,几十年如一日,直至她们生命的最后。他用自己的坚韧和乐观支撑起一个家庭。米老对工作的恪尽职守,对家庭的甘于奉献,令人感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米老身上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其为人师表的那份责任和医从其道的担当以及对科学研究的执着。
中共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委员会
2021年11月13日
上一条:内医大品格-杏林故事(二)
下一条:朱宗元教授“医德求厚,医术求精——守正创新,大展岐黄之智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