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负责人
1、基本信息:
姓 名:
任秀玲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55年11月
最终学历:
大学本科
职 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电 话:
(0471)6657610
2、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导论》两门必修课,并讲授《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进展》选修课程。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教学奖励:“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1996年6月获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2000年12月,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内蒙古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研究论文:发表《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亟待开展中医理论范畴及范畴体系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教学中的概念问题》、《积极开展中医理论概念范畴研究》、《司外揣内是中医学的灵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问题》等多篇教学论文。
3、学术研究:
从事中医学的元科学领域研究,主要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结构、性质特征、发展规律及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逻辑、科学技术的联系。在国内中医学界,提出了“中医学是理论医学”、“中国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等一系列原创理论,开创了国内“中医理论的逻辑体系研究”和“中医理论的概念范畴体系研究”领域。著作《中医理论范畴》,中国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作序,给予很高的评价:“作者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跨中国哲学史、逻辑史、科学技术史等学科,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搞清了《黄帝内经》在建构中医理论中的基本范畴。这对于认识中医学理论的精华、缺陷及寻找中医学的发展思路大有裨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3部(包括合著),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等3部。
任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整理分会常委(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常委(常务理事);内蒙古逻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内蒙古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中医药学会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内蒙古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199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为自治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0年被内蒙古医学院批准为院学术带头人前10名人选;200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05年获内蒙古医学院“三育人”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科研成果:
1、“中医理论的逻辑体系研究”,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课题任务书编号:9610E46,课题经费0.8万,为课题主持人。起止时间1996年1月——1997年12月。
2、“中医理论范畴研究”,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21人才工程”科研经费资助课题,课题经费3万,为课题主持人。完成《中医理论范畴》著作的撰写,2001年9月,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起止时间1998年1月——2001年12月。
3、“中医理论的范畴体系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2004——2005年度课题,课题任务书编号04-05JP12,为课题主持人,课题经费3万。起止时间2005年1月——2008年12月。
4、“现象——状态医学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内蒙古医学院校内重大科研课题,课题任务书编号NY200320006,为课题主持人,课题经费6万。起止时间2004年7月——2007年12月。
5、“中国传统类比推理系统研究”,2009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任务书编号2008BZX002,本人排名第二,结项鉴定等级:优秀(证书号2011006)。起止时间2008年1月——2010年12月。
6、“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1993年—2000年自拟课题)的教学研究课题,于2000年12月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获奖:
1、“中医理论的逻辑体系研究”(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于1996年12月获内蒙古逻辑学研究会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12月获内蒙古哲学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8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中医理论范畴研究”(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21人才工程”科研经费资助课题)。2004年6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国家中医药行业奖)三等奖。
3、“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1993年—2000年自拟课题)的教学研究课题,于2000年12月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内蒙古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主讲教师(列表)
主讲教师
图片
基本情况
教学获奖情况
杨景月
2007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医学的治则治法、中医藏象领域的研究,近三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5篇,参加科研课题4项,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学教研方面,为内蒙古医学院校级精品课《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主讲教师;参与编写校内教材《中医学导论》及《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与参考》,为副主编;发表教研文章1篇。
2011年5月参加内蒙古医学院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艺大赛,获优秀奖。
杨喜平
198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专业毕业,现为内蒙古医学院教务处高教研究与质量监控科科长,中医基础教研室副教授、负责学校高教研究及质量监控、质量工程的具体工作,同时承担《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发表学术论文及教学管理研究论文10余篇。科研方面承担国家中药管理局课题“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及数字化研究温病专项研究”独立子课题,为课题主持人。
1、2003年获自治区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优秀奖。
2、1998年自治区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三等奖奖
3、1994年内蒙古医学院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二等奖
4、2003——2004年被评为内蒙古医学院最受欢迎的教师
5、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医学院“三育人”教书育人奖。
张曾亮
男,汉族,1978年9月出生,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讲师,中医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中医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发表论文6篇,参编著作两部,参加科研课题5项,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肾炎方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TGF-β/Smad信号转导影响的研究,内蒙古医学院青年课题项目1项——肾炎方防治肾小球硬化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人员构成(列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最后学历
毕业学校
1972.01
讲师
硕士研究生
内蒙古医科大学
1955.11
北京中医药大学
男
1964年
副教授
1978.09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三、课程建设
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
1、中医专业开设《中医学导论》课程,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校中医专业在全国中医院校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发挥了很好的承接中学教育,启发中医学习激情的导入式作用,稳定了专业思想,为中医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教材建设: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等4部,编写校内教材一部。
教学改革课题项目表
教学改革课题项目
获奖情况
“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的教学研究课题。
200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几年发表的主要教学研究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作者
发表期刊
发表时间
1
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
中国医药学报
1994.02
2
亟待开展中医理论范畴及范畴体系研究
2003.12
3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教学中的概念问题
中医教育
2004.06
4
积极开展中医理论概念范畴研究
中国中医药报
2004.12
5
司外揣内是中医学的灵魂
2006.04
6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问题
2005.01
7
浅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3.04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获奖年份
名称
第一获奖人
2011年
内蒙古医学院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优秀奖
2003年
内蒙古自治区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优秀奖
2000年
“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获内蒙古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8年
内蒙古自治区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三等奖奖
1996年
“中医理论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形式”获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4年
内蒙古医学院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二等奖
三、人才培养
本教研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了以下措施:
1、针对每个人的研究生专业、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出发展方向。
2、组织教研室高年资教师听青年教师讲课,并针对问题进行专门的教研室会议讨论、交流。
3、组织集体备课,并邀请相关课程高年资教师参加,讨论教学方法、教材问题、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以及为相关课程打基础等问题,让青年教师充分发言讨论,并听取相关课程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要求。
培养成效:经过培养与锻炼,本教研室的青年教师积极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在科研方面有较大提高,目前本教研室两名青年教师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内蒙古医科大学青年项目一项;教学方面,本教研室青年教师积极备课、认真思考教学方法,授课深受学生好评,在2011年度,本教研室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一名教师取得了中医学院三等奖、医科大学优秀奖的可喜成绩。
四、课程描述
1、课程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程之一,现全国各中医院校均将其纳入主干课程体系之中。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前身是《内经》。1974年3版《中医学基础》出版,其后于1978年又出版发行了全国统一的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即四版教材)。该教材的问世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1984年,在四版《中医学基础》教材的基础上,国家组织修订出版了《中医基础理论》五版教材,本课程自此成为独立的课程。五版教材教学内容更加规范科学,同时在此基础上有了全国比较统一的教学大纲。随着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增多,尤其是与教材配套的音像资料的推广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亦得到了加强。1995年出版了《中医基础理论》六版教材,其内容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知识信息量扩充较大。2002年,21世纪课程教材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问世,这两本教材在充分吸收以往历版教材所有优点的同时,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与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医学现代化的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多媒体课件以及实验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的质量。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承担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讲授和建设任务。作为主干课程之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有着规范和系统的教学模式。本教研室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制定了教学改革的方案,使教研室活动制度化。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的辅导用书及《中医学导论》校内教材。目前本课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共建单位,现有任秀玲,杨喜平、张曾亮、杨景月等教师。
现阶段开展的教学改革有试行实验教学, 规范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实行教考分离,坚持业务学习,营造学术氛围,制作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电子教案及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件,以科研促教学。
2、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成立,本课程的前身是《内经》,当时的知名教授与学者张斌、刘庆常等;1974年随着3版《中医学基础》出版,1975年分化出大中医学基础组(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内经等课程),当时的知名学者与教授有刘燕池(后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任博导)、吴秀芬(后调北京中医药大学留学生院任院长)等;1978年随着4版《中医学基础》出版;分化出中医基础教研室(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 1983年《中医诊断学》,1984年《中医基础理论》的五版教材分别面世,于1987年原中医基础教研室进一步分化为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和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本课程自此成为独立的课程,此期的主要知名教授有朱宗元等。目前本课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共建单位,现有任秀玲,杨喜平、张曾亮、杨景月等教师。
本课程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是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及必修课程。现阶段开展的教学改革有试行实验教学, 规范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实行教考分离,坚持业务学习,营造学术氛围,制作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电子教案及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件,以科研促教学。
3、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体系结构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实验教学、临床观察与讨论,以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体会。教学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病因、发病、病机、养生与治则。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总体思路,本课程采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行中医思维方式的引入和中医方法学的介绍,使学生能灵活应用中医思维规律与方法学学习、研究、丰富和创新中医学理论,并且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内容组织与目的,在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科学地构建起学生们的中医知识结构体系的目的指导下,在教学中,本课程教师在按教学大纲讲详、讲透教材内容的同时,注重多元知识汇通的教学方法,从哲学、边缘科学、文化历史背景、中西医比较、也学科现代研究进展以及中医相关学科印证等多角度切入,使理论知识的讲授更有深度及广度,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完整性、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做到重点突出而又有较大的信息量。注意处理好经典与现代、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开展教研室自身的教学法研究活动,坚持集体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每两周一次组织教师举行教研室学术活动。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课 时 分 配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绪 论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2
第二章 藏象
23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8
第四章 经络
第五章 体质学说
第六章 病因
第七章 发病
第八章 病机
10
第九章 防治原则
合 计
90
4、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1.本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有一定的影响,被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所指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共建单位。
2.本课程经内蒙古中医药学会研究决定,2006年牵头成立内蒙古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
3.本课程的几名教师担任了多个全国学术团体中的重要职务,其中有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常委(常务理事);内蒙古逻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内蒙古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等。
4.本课程教师参编多部全国教材及教参。
5. 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奖项。
6.近年来积极参加国内中医学界、哲学、逻辑学界的主要学术活动,提高了本课程的学术地位。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本科专业用)
课程编号:051001 学时:90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12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
一、 课程的性侦和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规律及方法,包括的内容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义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二、 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门课程是学生入学后的基础专业课,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中医诊断等课程打好基础。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适当的与以上几门课程衔接好。
三、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是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及必修课程。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试验教学,并根据教材规范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制作电子教案及网络课件,以科研促教学。
重点和难点: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将放在每个章节中详细介绍。
四、 建议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学时
实验序号
实验或上机学时
备注
绪论
6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2学时
第二章:藏象
20学时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8学时
第四章:经络
第五章:体质
4学时
第六章:病因
第七章:发病
第八章:病机
10学时
第九章:防治原则
合计
90学时
六、课程考核:本课程使用的考核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指导下,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系列教材。
本教材采用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粉。为确保教材的质量,在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教材管理体制,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对本教材进行了整体规划,在主编遴选、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大纲、教材质量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审定。
本教材立足改革,更新观念,新的专业目录为依据,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按主干教材、配套教材、改革创新教材分类,以宽基础、重实践为原则,是一套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适应培养新世纪中医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需要的系列教材。在教材组织编写的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教材主编和参编人员全国招标,按照条件严格遴造,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择优确定,形成一支以一线专家为主体,以老带新的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并实行主编负责制,以确保教材质量。
本教材编写实施“精品战略”,从教材规划到教材编写、专家审稿、编辑加工、出版,都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层层把关,步步强化,使“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贯彻全过程。每种教材的教学大纲、编写大纲、样稿、全稿,都经过专家指导委员会审定,都经历了编写会、审稿会、定稿会的反复论证,不断完善,重点提高内在质量。尤其是根据中医药教材特点,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证,并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择优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在写作方法上,大胆创新,使教材内容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更便于教学,更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所有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成果,以反映中医学现代化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包括中西医结合、中医文献、养生康复、骨伤、全科医学等方向)、针灸学、推拿学等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主要参考书
1.、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五版统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2、.印会河、张伯讷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教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3.、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六版规划).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4、.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
5.、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教参).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6.、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统编专科教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8.、孙广仁主编.中国传统医学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9、.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0.、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1.、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2、.孙广仁、迟华基、韩成仁,等.中医基础理论研讨(硕士研究生教材),山东中医药大学内部教材,1997
13.、何裕民主编.中医学导论.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7
14、王新华执笔.中医基础理论.南京中医学院内部教材,1986
15.、金志甲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1
16.、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17、.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5
八、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约5分钟)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约5分钟)
3.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约30分钟)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法;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按年代简述 ;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作用。
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约35分钟)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等。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真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享(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在温病学方面的贡献 ,温病学的理论渊源。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 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5分钟)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重点、难点
1. 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基础及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创新点;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2. 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含义及特征: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3. 思考题: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包括含义与特征)、学科属性及形成标志是什么?②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③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说出清代温病四大医家的名字。④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1.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5分钟)
2.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体观和形神—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约20分钟)
(2)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约5分钟)
(3)诊治上的整体性:以表知里, 整体调节。(约5分钟)
3.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四时平脉及人的排汗与气候的关系,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水土不服等。(约10分钟)
(2)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四时多发病;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③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约10分钟)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约5分钟)
4.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约5分钟)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约5分钟)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约5分钟)
5. 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5分钟)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1. 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③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 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体观”和“形神—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②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3. 思考题: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③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五、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约20分钟)
(2)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 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约15分钟)
② 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约10分钟)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涵义,指出中医治病着眼于证的异同。(约10分钟)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约20分钟)
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约5分钟)
1.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2. 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 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2.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3. 思考题:①证、病及症有何区别与联系?②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③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④临床上如何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二)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叙述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1. 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 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 卜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重点:精气的基本概念与精气学说的内容。
2. 难点:①精、气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区别:在哲学中,精即气,是宇宙的生成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而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②中医学的精气理论并非来源于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而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体悟和推理的结果:精概念源于对生殖之精的认识,气概念源于对呼吸之气和人体热气的体悟。
3. 思考题:①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与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有何区别?②精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③气机与气化有何区别?④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有何影响?⑤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有何理论意义?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二)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3. 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4. 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1. 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2. 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阴阳互藏互寓。
3. 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④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可否用阴阳概括说明之?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士爱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五行学说在阐释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1. 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2. 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必须讲清,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思考题: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至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③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⑦阴阳白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概说(不列标题):叙述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导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1. 重点:精气的基本概念与精气学说的内容。
2. 难点:①精、气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区别:在哲学中,精即气,是宇宙的生成本原,有时是一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而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②中医学的精气理论并非来源于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而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体悟和推理的结果:精概念源于对生殖之精的认识,气概念源于对呼吸之气和人体热气的体悟。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1. 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约10分钟)
2. 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约5分钟)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约5分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约5分钟)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约5分钟)
3. 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约5分钟)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约5分钟)
4.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约10分钟)
5.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1)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五脏之精、五脏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的涵义。(约20分钟)
(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五脏藏精→精化为气(脏气)→气分为阴气(五脏之阴)、阳气(五脏之阳)。(约10分钟)
1. 掌握藏象的概念;
2. 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 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4.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1. 重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③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2. 难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关键是分清“精与气的概念内涵”,运用前面所学的阴阳学说讲清“精与气分阴阳”与“气自身分阴阳”的区别。
3. 思考题:①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与生理功能上有何特点?③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④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⑤试述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第二节:五脏·心(附:心包络)
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约20分钟)
②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约5分钟)
(2)藏神:
①含义: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约5分钟)
②为什么藏神的脏是心而不是脑?(约10分钟)
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约5分钟)
2. 心的生理特性:通明,即心之血脉直通,心神当明。(约5分钟)
3.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约5分钟)
(2)心在窍为舌。(约5分钟)
(3)心在志为喜;(约5分钟)
(4)心在液为汗;(约5分钟)
(5)心气通于夏。(约5分钟)
4. 简介心包络。(约5分钟)
1. 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心的生理特性
3. 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 了解心包络
1. 重点: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心藏神的概念及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③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
2. 难点:①藏神的脏为何是心而不是脑;②心所藏之神的涵义,是人体广义之神,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总体现,还是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③心在液为汗的机理,即汗出与心血和心神的关系。
3. 思考题: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是什么?②为什么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③为什么说“心在液为汗”?④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第二节:五脏·肺
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和气体的出入交换。(5分钟)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约10分钟)
(2)主行水: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有二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约10分钟)
(3)朝百脉,主治节:①朝百脉的涵义: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②主治节的涵义: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用。(约10分钟)
2. 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为脏之长。(约5分钟)
(2)肺为娇脏:(约5分钟)
(3)主宣发与肃降:①主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②主肃降的涵义及其体现;③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关系。(约10分钟)
3. 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约5分钟)
(2)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约5分钟)
(3)肺在志为悲;(约5分钟)
(4)肺在液为涕;(约5分钟)
(5)肺气通于秋。(约5分钟)
1. 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肺的生理特性;
3. 掌握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2. 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3. 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肺为娇脏?②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③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⑤肺的治节作用主1. 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3. 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肺为娇脏?②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③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⑤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⑥为什么说“肺合皮毛”?
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⑥为什么说“肺合皮毛”?
第二节五脏.脾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①含义:脾气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②过程:运化水谷的过程:“中央土以灌四傍”,通过经脉和三焦的通路,将水谷之精输送到心肺肝肾四脏;运化水液的过程:“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及肺气宣降以行水。(约20分钟)。
③意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约5分钟)
(2)主统血:
①含义: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约5分钟)
②机理: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约5分钟)
③意义:虚气出血的治疗。(约5分钟)
2. 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①主升清;②升举内脏。(约10分钟)
(2)喜燥恶湿:①脾气与湿的关系;②脾气下陷的病机分析。(约5分钟)
3.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约5分钟)
(2)脾在窍为口。(约5分钟)
(3)脾在志为思。(约5分钟)
(4)脾在液为涎。(约5分钟)
(5)脾气通于长夏,脾主四时。(约5分钟)
1. 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脾的生理特性;
3. 掌握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重点:①脾为后天之本:②脾气主升;③脾气统血的涵义与机理。
2. 难点:①脾气输送水谷之精和水液的过程及其方式和通路;②脾气主升的体现;③脾气统血的机理;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⑤脾为后天之本的意义。
3. 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其在临床上有何意义?②脾气主升的涵义是什么?③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各是什么?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二节:五脏·肝
1.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流泄:
① 涵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肝气疏泄失常的两种表现: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约10分钟)
② 主要体现于4个方面: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约30分钟)
(2)藏血:①涵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②生理意义5个方面: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肝不藏血的病机有三:肝气虚弱,收摄无力:肝明不足而肝阳偏亢;肝火亢盛,迫血妄行。④藏血与疏泄的关系:“体阴而用阳”。(约15分钟)
2. 肝的生理特性:(约5分钟)
(1)肝为刚脏。
(2)肝主升发。
3. 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20分钟)
(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肝在窍为目.
(3)肝在志为怒。
(4)肝在液为泪。
(5)肝气通于春。
1. 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肝的生理特性;
3. 掌握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重点:①肝气疏泄的涵义及其作用体现;②肝藏血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 难点:①肝气的疏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②肝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3. 思考题:①肝气疏泄的涵义是什么?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肝主藏血的涵义和生理意义各是什么?③为什么说肝为“罢极之本”?④肝气疏泄失常的表现主要有哪两方面?⑤肝不藏血的病机主要有哪些?⑥你对肝“体阴而用阳”是怎样认识的?
第二节:五脏·肾(附:命门)
1.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 藏精的涵义;精的概念、来源及关系;肾所藏之精的成分。(约5分钟)②主生长发育及生殖: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肾精肾气主司人体的生殖功能。(约5分钟)③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久病及肾。(约10分钟)
(2)主水:(约10分钟)
① 涵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② 机理: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约10分钟)
① 涵义: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② 机理及临床意义:肾气的封藏作用;补肾气以纳气。
2. 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约5分钟)
3. 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约10分钟)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二便。(约5分钟)
(3)肾在志为恐。(约5分钟)
(4)肾在液为唾。(约5分钟)
(5)肾与冬气相应。(约5分钟)
4. 有关“命门”的不同学说。(约5分钟)
1. 掌握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肾的生理特性;
3. 掌握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 了解命门的涵义。
1. 重点:①肾精的构成成份;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关系;③肾主水的机理;④肾主纳气的机理和临床意义;⑤肾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2. 难点:①精的概念及其与气的区别;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逻辑关系;③肾主水和纳气的机理。
3. 思考题:①肾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为什么说肾主水?③肾主纳气的机理是什么?④为什么说“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⑤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应怎样表述
第三节: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1. 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约10分钟)
2. 六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1)胆:胆位于肝之短叶间。
① 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约10分钟)
② 为奇恒之腑之一。(约5分钟)
(2)胃: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
① 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约10分钟)
② 主理特性:主通降,以降为和;喜燥恶湿。(约10分钟)
③ 胃气的概念:胃气的作用涉及到小肠和大肠,故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说。(约5分钟)
(3)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约10分钟)
(4)大肠:
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大肠主津。(约10分钟)
(5)膀胱:
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但传统中医认为是“津液藏焉”。(约10分钟)
1. 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了解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形态部位。
1. 重点:①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③小肠主液;④大肠主津。
2. 难点:①胆主决断;②胃气的含义;③小肠主液及“利小便以实大便”。
3. 思考题:①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②胆的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③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利小便以实大使”?
第四节:奇恒之腑
1. 三焦的概念及生理功能:三焦为“孤府”及“有名无形”的由来。(约5分钟)
(1)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约5分钟)
(2)部位三焦:
① 总体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即为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约10分钟)
② 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约10分钟)
(3)辨证三焦:温热病辨证之纲领(吴瑭《温病条辨》)。(约5分钟)
2. 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①主宰生命活动;②主精神意识;③主感觉运动。(约10分钟)
(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约10分钟)
3.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主要生理功能:①发生月经;②孕育胎儿。(约5分钟)
(2)与女子胞功能有关的因素:①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肾、心、肝、脾四脏;②与经脉的关系:冲任督带四脉。(约15分钟)
4. “精室”。(约5分钟)
1. 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2. 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3. 了解精室的生理功能;
1. 重点:①三焦(六腑三焦和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②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③掌握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④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经脉的关系。
2. 难点:①三焦的概念内涵;②三焦为“孤府”,“有名而无形”。③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藏神”的关系;④女子胞的功能及其与五脏、经脉的联系。
3. 疑点:三焦的部位。
4. 思考题:①怎样理解三焦的概念内涵?②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是怎样的?③为什么说三焦为“孤府”及“有名而无形”?④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其与五脏藏神的关系是怎样的?⑤女子胞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气与血互用的关系。(约5分钟)
(2)心与脾:血的生成与运行方面的互用关系。(约10分钟)
(3)心与肝:血的运行与贮藏;精神情志活动。(约5分钟)
(4)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约10分钟)
(5)肺与脾:气的生成;津液的输布代谢。(约10分钟)
(6)肺与肝:气机调节。(约5分钟)
(7)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约10分钟)
(8)肝与脾:饮食物的消化;血的生成、运行与贮藏。(约10分钟)
(9)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约10分钟)
(10)脾与肾:先天后天相互资生;水液的输布代谢。(约5分钟)
掌握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重点:心与脾、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生理联系。
2. 难点:①心肾相交:②肝肾同源;③肺肝升降协调。
3. 思考题:①怎样理解心肾相交?②肺与脾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③肺与肾的生理联系是怎样的?④试述肝肾两脏在生殖方面的相互关系。⑤心与肝和心与脾皆与血有关,二者有何区别?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脏与腑、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1.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互相联系和密切配合。20分钟
2. 简述脏与腑的关系:
(1)心与小肠:(约5分钟)
(2)肺与大肠:呼吸与气的运动。(约5分钟)
(3)脾与胃:纳运相和;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约15分钟)
(4)肝与胆: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约5分钟)
(5)肾与膀胱:(约5分钟)
3. 简述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1)五脏与女子胞。(约5分钟)
(2)五脏与脑。(约10分钟)
(3)五脏与脉。(约5分钟)
(4)五脏与骨髓。(约5分钟)
1. 掌握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2. 掌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3. 掌握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1. 重点:①脏与脏之间的关系;②腑与腑之间的关系;③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2. 难点:①五脏之间的关系;②肺与肝之间在气机调节方面的作用;③脾与肾之间的相互关系;④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3. 思考题:①肺与肝之间在气机调节方面的作用是怎样的?②如何理解肝肾同源?③脾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④人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⑤五脏与人腑的关系是怎样的?⑥试述脾胃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精
第二节:气·概念·生成
1. 精的基本概念: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5分钟)
2. 精的代谢:①生成:来源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②贮藏与施泄:五脏皆藏精,但主要藏于肾中,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脏腑之中,化气以推动脏腑功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排泄有度以繁衍生命。(约10分钟)
3. 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③化血;④化气;⑤化神。(约15分钟)
4. 精的分类:①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②脏腑之精;③生殖之精。(约10分钟)
5. 气的基本概念:①气是人体内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②气与精的概念不同:精是藏于人体脏腑之内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本原。③人体之内的气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古代哲学的气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是宇宙的本原。(约15分钟)
6. 气概念的生成之源:是以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推理的结果。如呼吸之气、热气、血气等的观察,得出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的推理。(约5分钟)
7. 人体之气的生成:①来源:先天之精所化之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气,自然界中的清气。②在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肾的藏精化元气的作用,脾胃的化生水谷之精而生谷气的作用,肺的吸入清气的作用。(约20分钟)
1. 掌握精的概念、生成、功能。
2. 掌握气的基本概念及生成。
3. 了解精的分类。
4. 了解气概念的生成之源。
1. 重点:①精的概念;②精的生成和功能。③气的概念。
2. 难点:①中医学“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中“精”的区别;②中医学精的多种含义。③人体之内的气与宇宙的本原之气的区别;④中医学中精与气的区别。
3. 思考题:①中医学中精的涵义是什么?②试述精的生成与功能。③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人体生命的本原。④人体之气是怎样生成的?
第二节:气·气的运动与气化、功能、分类
1. 气的运动和气化:①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②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在上者当降,在下者应升,脾胃之气为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枢纽。③气化的概念,气机与气化的关系。(约10分钟)
2. 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约30分钟)
3. 气的分类:
①人身之气:“气本一元说”与“气本一气说”的评价。由于中医学的元气与古代哲学的元气的概念不同:古代哲学的元气实际上是指气,因气是宇宙的本原,故称气为元气,即所谓“元气一元论”。中医学的气是由精化生并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细微物质,又称“一身之气”;而元气是由先天之气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一身之气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称为一身之气,因而也就不能分化为宗气等其它气。(约5分钟)
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约30分钟)
③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化生、功能及其与脏腑功能之间的关系:脏腑之气有其所藏的脏腑之精所化,也是一身之气在各脏腑的分布。脏腑之气具有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其中阳气有温煦、推动等作用,而阴气有凉润、宁静等作用。各脏腑之气的作用略有不同,但都通过其升降运动而具有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作用。故脏腑之气本身不是功能,而是一种不断升降运动的细微物质。一身之气分布于经络的称为经络之气,是经络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1. 掌握气的运动与气化及气的功能。
2. 掌握气的分类。
1. 重点:①气的作用。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
2. 难点:①气机与气化的区别与联系;②止确理解阴气的功能:阴气、阳气都是气,温煦、推动一般是阳气的作用,而凉润和宁静就应当是阴气的作用。③古代哲学的元气与中医学元气的概念区别;④营卫二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⑤脏腑之气与脏腑功能的区别。⑥对“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的解释。
3. 思考题:①气机与气化应怎样区别?②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是什么?③营气与卫气有何区别和联系?④脏腑之气升降运行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第三节:血
第四节:津液
1. 血的基本概念:是运行于经脉之中的具有丰富营养的赤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5分钟)
2. 血的生成:①来源:血由营气和津液所构成,精可化血。②脾胃、心肺、肝肾等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约20分钟)
3. 血的运行: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五脏之气(心气、肺气、脾气、肝气等)的不同作用以及寒热等因素对血液运行的影响。(约15分钟)
4. 血的功能:濡养,化神。(约5 分钟)
5. 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统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5分钟)
6. 津与液的区别:从性状和流动特点上来区分:津清稀,流动性大,分布范围广;液稠厚,流动性小,分布范围小,只在脑髓、关节、脏腑等处分布。(约5 分钟)
7.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有关的脏腑功能:生成:脾、胃、小肠、大肠的作用;输布:肺、脾、肝、三焦的作用;排泄:肾与肺的作用。(约2 0分钟)
8. 简述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充养血脉作用。(约5分钟)
1. 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
2. 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功能。
1. 重点:①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②津液的概念,津与液的区别;③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
2. 难点:①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②与血液正常循行有关的因素。
3. 思考题:①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哪些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试述之。②津与液有何区别?③试述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④血是怎样生成的?
第五节:神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 神的概念、生成和作用:
(1)神的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总称。(约5 分钟)
(2)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环境的应答产生神。(约15 分钟)
(3)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代谢;调节脏腑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约5分钟)
2.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①气为血之帅:生血,行血,摄血;②血为气之母:载气,养气。(约20分钟)
(2)气与津液的关系:①气生津液;②气行(化)津液:③气摄津液;④津液载气;⑤津液化气。(约10分钟)
(3)精血津液的关系:①津血同源;②津血同源。(约10分钟)
(4)精气神的关系:①气能生精摄精;②精能化气;③精气化神;④神驭精气。(约15分钟)
1. 掌握神的概念、生成和作用。
2. 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 重点:①神的概念;②神的作用;③气与血的关系;④气与津液的关系。
2. 难点;①神与脏腑精气血的关系。②精气神的关系。③“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意义。
3. 思考题:①为什么说精气神为人身二宝?②怎样理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③气与津液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 经络的基本概念。(约20分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介绍经络学说的形成。(约5分钟)
3. 经络系统的组成。(约15 分钟)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脉又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由别络、孙络和浮络组成;连属部则外连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
4. 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及具体名称。(约10分钟)
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包括手足、阴阳和脏腑;十二经脉的具体名称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和足三阳。
5.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约10分钟)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6.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约10 分钟)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1. 掌握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2. 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1. 重点:①经络的概念;②经络系统的组成;③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④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2. 难点:①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而命名的。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
3. 思考题。①何谓经络?②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是什么?③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④简述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第二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及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的循行
1.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约30分钟)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在头面部、四肢部和躯干部各有不同的分布特点。
2.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约5分钟)
手足三阴与三阳经,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3.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约10分钟)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开始,依次流注各经,最后传至足厥阴肝经,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规律为从表里经到同名阳经再到表里经。
4. 结合挂图讲解手太阳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大体循行路线,重点讲解各经的起止点和重要交接点。(约35分钟)
1. 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2. 掌握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及足太阴经的大体循行路线。
1. 重点:①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②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③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大体循行路线。
2. 难点:①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分在头面部、四肢部和躯干部三部分,各部分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应重点理解掌握。②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有一定的规律,按表里经到同名阳经再到表里经的规律流注。
3. 思考题:①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如何?②写出十二经脉流注次序。③相为表里的经脉在分布、交接及与脏腑的关系上有何特点?
第二节:十二经脉·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经的循行
结合挂图讲解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阳、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阳经的大体循行路线,重点讲解各条经脉的起止点和重要交接点。(每条经脉约10分钟)
掌握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经的大体循行路线。
1. 重点: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经的大体循行路线。
2. 难点:十二经脉循行过程中的重要交接点。①手足六阳经与督脉会于大椎;②交会于巅顶的经脉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③连舌的经脉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④交会于目外眦的经脉有: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⑤进入耳中的经脉有: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⑥交会于目内眦的经脉有: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
3. 思考题:①简述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②交会于巅顶的经脉有哪几条?③连舌的经脉有哪几条?④入耳的经脉有哪几条?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 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的不同点:(约10分钟)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经是与正经相对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联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
2. 奇经八脉的总体生理功能:(约5 分钟)
①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气血;③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功能特点。(约15 分钟)
4. 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和功能特点。(约5分钟)
5.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约5分钟)
6. 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①脏腑与体表;②脏腑与官窍;③脏腑之间;④经脉之间。(约10分钟)
(2)运输渗灌作用。(约5分钟)
(3)感应传导作用。(约5分钟)
(4)调节作用。(约5分钟)
7.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约15分钟)
1. 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管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2. 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3. 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4. 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5. 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 重点:①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③经络的生理功能。
2. 难点: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其与十二经脉的不同点为:①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②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联系;③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
3. 思考题:①何谓奇经八脉?其总体生理功能如何?②简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及其功能特点。③试述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基础
1. 体质的概念:
(1)体质的基本概念: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约5分钟)
(2)体质的构成:①形态结构的差异性;②生理功能的差异性;③心理特征的差异性。(约10分钟)
(3)体质的标志:①体质的评价指标;②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约10分钟)
(4)体质的特点:①人体心身特性的概括;②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③稳定性和可变性;④连续性和可预测性。(约10分钟)
2. 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约10分钟)
3.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约20分钟)
(2)影响体质的因素:①先天因素;②年龄同素;③性别差异;④饮食因素;⑤劳逸所伤;⑥情志因素;⑦地理因素;⑧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约15分钟)
1. 掌握体质的概念;
2. 了解体质学说形成;
3. 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
1. 重点:①体质的基本概念;②体质的构成;③体质的标志;④体质的特点
2. 难点:①体质的基本概念;
3. 思考题:①何谓体质?其与素质、气质、性格有何异同?②体质的特点在哪些?③简述体质的构成。④健康体质的标志有哪些?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1. 体质的分类
(1)常用体质的分类方法。(约10分钟)
(2)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①阴阳平和质;②偏阳质;@偏阴质。(约25 分钟)
2. 体质学说的应用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约10分钟)
(2)发病原理。(约10分钟)
(3)病理变化。(约5分钟)
(4)指导辨证。(约5分钟)
(5)指导治疗。(约10分钟)
(6)指导养生。(约5分钟)
1. 掌握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 了解体质学说的应用。
1. 重点:①体质的分类方法,②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③体质学说的应用。
2. 难点:①体质的分类方法,②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3. 思考题:
① 体质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② 正常体质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征?
③ 体质学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第一节:六淫·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 病因学说的概念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地位。提出病因的概念,强调中医病因学中病因与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约10分钟)
2. 中医病因学的基本特点:①中医病因学说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②“辨症求因”是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约15分钟)
3. 历代医家对病因的不同分类方法,重点掌握“三因学说”。(约15分钟)
4. 六淫的概念,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强调‘淫”即侵淫、太过之意。(约10分钟)
六气、六淫、六邪的含义 ,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讲清六淫的抽象概念,(约10分钟)
5.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注意强调六淫致病的初期,见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的表现,以帮助理解各种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约5分钟)
(2)季节性。(约5分钟)
(3)地域性。(约5分钟)
(4)相兼性。(约5分钟)
1. 掌握病因的概念和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
2. 了解中医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3. 掌握六淫的概念;
4. 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 重点:①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②六浮的概念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2. 难点:①辨证求因的概念;②六淫的概念;六淫与六气的区别。
①何谓辨症求因?
②简述中医病因的分类沿革。
③何谓六淫?简述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第一节:六淫·风邪、寒邪、湿邪
1. 风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邪的概念:从自然界风的特性、过渡到风邪的概念。(约10分钟)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约20分钟)
2. 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邪的概念;外寒病中伤寒与中寒的区别。(约5分钟)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约20分钟)
3. 湿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湿邪的基本概念。(约5分钟)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约25分钟)
1. 掌握风邪、寒邪、湿邪的概念;
2. 掌握风邪、寒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 重点:①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②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③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 难点:①风为百病之长;②寒性凝滞与收引的区别;③寒邪伤阳气与湿邪伤阳气的区别。寒邪与湿邪致病特征方面的区别。
3. 思考题:①试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②怎样理解“风为百病之长”?③试述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④怎样理解寒性凝滞与湿性黏滞?⑤寒邪与湿邪在损伤人体阳气方面有何不同?⑥试比较寒邪与湿邪的异同。
第二节:六淫·燥邪、火(热)邪、暑邪
1. 燥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燥邪的基本概念:燥邪致病,多从口鼻而入;温燥与凉燥的区别。(约10分钟)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约5分钟)
2. 火热之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火邪的基本概念,火、热、温邪的比较。(约10分钟)
(2)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②火热易扰心神;③火热易伤津耗气;④火热易生风动血;⑤火邪易致疮痈。(约30分钟)
3. 暑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邪的基本概念,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约10分钟)
(2)暑邪性质和致病特征: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约15分钟)
1. 掌握燥邪、热(火)邪、暑邪的概念;
2. 掌握燥邪、热(火)邪、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 重点:①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②火热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③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 难点:①温、热、火的概念区别;②火热邪气与暑邪的区别;③燥邪的阴阳属性。
3. 思考题:①试述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②试述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③为什么说燥易伤肺?④为什么说火易生风动血?⑤试比较火热之邪与暑邪的异同。
第三节:疠气
第四节:七情内伤
1. 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注意六淫与疠气的区别和联系。(约5分钟)
(2)疠气的致病特点。(约10分钟)
(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约5分钟)
2. 七情内伤
(1)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着重讲解七情的常与变。(约10分钟)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包括生理、病理两个方面。(约10分钟)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① 直接伤及内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伤心肝脾;易伤潜病之脏腑。(约15分钟)
②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约15分钟)
③ 多发为情志病证。(约5分钟)
④ 七情变化影响病情。(约5分钟)
1. 掌握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2. 了解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3. 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含义、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 熟悉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 重点:①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②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 难点:①六淫、疠气、七情内伤的区别;②七情影响脏腑气机。
① 何谓疠气?简述其致病特点。
② 试述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③ 简述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④ 试比较六淫、疠气、七情内伤在概念上的区别。
第五节:劳逸失度
第六节:饮食失宜
第七节:病理产物·痰饮
1. 劳逸失度:(约15分钟)
(1)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2)过逸。
2. 饮食失宜;(约20分钟)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重点介绍饮食偏嗜发病的机理和引起的病理变化。
3. 病理产物形成病因的机理和主要内容。(约5分钟)
4. 痰饮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1)痰饮的基本概念:区别痰与饮、以及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约10分钟)
(2)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过程。(约10分钟)
(3)痰饮的致病特点:
① 阻滞气血运行;②影响水液代谢;③易于蒙蔽神明;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约20分钟)
1. 掌握劳逸失度、饮食失宜致病的规律和特点。
2. 掌握痰饮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
3. 了解痰饮形成的原因。
1. 重点:①劳逸失度、饮食失宜致病的规律和特点。②痰饮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2. 难点:①痰饮的基本概念;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概念区别。
① 简述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② 简述饮食失宜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③ 何谓痰饮?谈谈你对无形之痰的理解和认识。
④ 简述痰饮的致病特点。
第八节:病理产物·瘀血、结石
第九节: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1. 瘀血的概念、形成、致病特点病症特点:
(1)瘀血的基本概念。注意与血瘀的区别。(约5分钟)
(2)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原因及机理。(约10分钟)
(3)瘀血的致病特点和病症特点。(约25分钟)
2. 结石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1)结石的基本概念。(约5分钟)
(2)结石的形成:与结石形成的有关因素。(约5分钟)
(3)结石的致病特点。(约20分钟)
3. 外伤的种类和致病概况。(约5分钟)
4. 各种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及主要的临床表现(自学)。
5. 药邪的形成和致病特点(自学)。
6. 医过的形成与致病概况(自学)。
7. 先天因素的形成和致病概况(自学)。
1. 掌握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
2. 了解瘀血、结石的形成原因。
3. 了解外伤的种类和致病概况。
4. 了解各种寄生虫致病的主要表现。
5. 了解药邪与医过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6. 了解先天因素的形成和致病概况。
1. 重点:①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②瘀血、结石的致病特点。
2. 难点:①瘀血与血瘀的区别。②瘀血的病症特点和致病特点的区别。
① 何谓瘀血?瘀血是怎样形成的?
② 试述瘀血的致病特点和病症特点。
③ 何谓结石?简述结石的致病特点。
④ 何谓药邪?简述药邪的形成与致病特点。
⑤ 何谓医过?简述医过的形成与致病特点。
⑥ 何谓先天性因素?
概述
第一节:发病原理
1. 发病的概念;《内经》“外内合邪”的发病观。(约10分钟)
2.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① 正气的基本概念: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约10分钟)
② 正气的防御作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维持脏腑功能协调。(约10分钟)
③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证候性质。(约10分钟)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① 邪气的基本概念。(约5分钟)
② 邪气的侵害作用: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改变体质类型。(约10分钟)
③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可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可影响病情与病位。(约10分钟)
(3)止邪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强调正邪相搏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约10分钟)
3.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约5分钟)
(1)外界环境与发病(自学)
(2)体质与发病(自学)
(3)情志因素与发病(自学)
1. 掌握发病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了解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 重点:发病的基本原理。
2. 难点:①正气的概念及其防御作用;②邪气的概念及其侵害作用。
3. 思考题:①你对“外内合邪”的发病观是怎样认识的?②试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防御和侵害作用。③止邪相搏与发病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在不同条件下,正或邪在发病中可分别起主导作用?⑤体质因素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节:发病类型
1. 简述疾病发生的6个主要类型:
(1)感而即发。(约10分钟)
(2)徐发。(约5分钟)
(3)伏而后发。(约10分钟)
(4)继发。(约5分钟)
(5)合病与并病。(约20分钟)
(6)复发:
① 复发的基本特点;
② 复发的主要类型;
③ 复发的诱因。(约20分钟)
2. 发病部分总结。(约10分钟)
1. 了解发病的六个主要类型的概念;
2. 了解各发病类型的基本概况。
1. 重点: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一般了解。其中复发较为重要。
2. 难点:①合病与并病。可对《伤寒论》的六经病加以简单介绍。②伏而后发。适当介绍《温病学》的相关内容。
① 发病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② 如何理解伏而后发这种发病类型?
③ 何谓复发?简述复发的基本条件、主要类型和诱因。
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1. 病机的概念及中医病机理论的形成、发展。(约10分钟)
2. 中医病机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为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律液失常。第二层次是系统病机,包括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第三层次是分类病机,包括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第四层次病证病机,包括各类疾病和证候病机。第三层次是症状病机,研究某一症状的发生机理。(约10分钟)
3.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① 虚实病机:虚实的概念、虚实的病机特点、虚实病机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约20分钟)
② 虚实错杂: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机变化,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约10分钟)
③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虚或实性质的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约5分钟)
④ 虚实真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质不相符,甚则出现假象的病机变化,包括真虚假实和真实假虚。(约10分钟)
4.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① 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转归。(约5分钟)
② 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死亡方面的转归。(约5分钟)
③ 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状态,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约5分钟)
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胜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 了解中医病机学的形成。
1. 重点:①病机的概念。②虚实的概念及虚实的病机特点。③邪正盛衰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2. 难点:①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关系。②虚实转化病机的特点。③虚实真假病机与虚实错杂病机的区别。
3. 思考题:①中医病机学包括哪些层次?②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有何关系?③如何分辨虚实真假病机?虚实真假与虚实错杂有何不同?④邪正盛衰怎样影响病势的趋向及转归?
第二节: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1. 阴阳失调的概念,说明为什么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变化。(约10分钟)
2. 阴阳失调的主要病机:
(1)阴阳偏胜:人体阴或阳出现病理性亢盛,形成阴阳失调的并变化。包括阴偏胜、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胜的形成、病机特点及主要表现。(约15分钟)
(2)阴阳偏衰:人体阴或阳出现虚损不足,形成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包括阴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阳偏衰的形成、病机特点及主要表现。(约15 分钟)
(3)阴阳互损:阴或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约10分钟)
(4)阴阳格拒:由于阴阳相互排斥形成的寒热真假的病机变化。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的形成、病机特点及主要表现。(约20分钟)
(5)阴阳亡失:机体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亡阴、亡阳的形成、病机及主要表现。(约10分钟)
1.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2. 了解阴阳失调的概念、阴阳失调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的关系。
1. 重点:①阴阳失调的概念。②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③阴阳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特点及主要表现。
2. 难点:①阴阳偏胜、偏衰与虚实病机的联系。②阴阳互损发生的条件。③阴阳格拒病机的形成及临床鉴别。④亡阴与亡阳的区别及两者的关系。
3. 思考题:①阴阳偏胜、偏衰是怎样形成的?其病机特点如何?②如何理解阴阳格拒导致的病理变化?③亡阴和亡阳是怎样形成的?临床表现各有何特点?④阴阳互损的病机在什么情况最易发生?
第三节:基本病机·精气血的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1. 精的失常:①精虚:主要指肾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②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泄障碍。(约10分钟)
2. 气的失常:①气虚:气亏损不足,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②气机失调:是气升降出入失常形成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五种形式,病机特点、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约25分钟)
3. 血的失常:①血虚:血液亏损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②血运失常:包括血瘀和出血两种病理变化,病机特点、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约15分钟)
4. 精气血关系失调:①精与气血关系失调: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的形成及病理变化。②气与血关系失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的形成及主要病理变化。(约10分钟)
5. 津液代谢失常:①津液不足:体内津液亏损不足,导致脏腑形体官窍失于滋润濡养而形成的干燥枯涩的病理变化。津液不足的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②津液输布障碍:输布障碍指津液不能正常环流布散、或在某一局部发生滞留的病理变化。津液排泄障碍指津液转化为汗和尿的功能减退,导致水液停留的病理变化。输布和排泄障碍相互影响,主要病变有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③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的形成及主要病理变化。(约20分钟)
1. 掌握精虚、精瘀的病机。
2. 掌握气虚、气机失调的病机。
3. 掌握血虚、血运失常的病机。
4. 掌握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 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1. 重点:①气虚的的形成及主要表现。②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③血虚、血热、出血的病机特点及主要表现。
2. 难点:①气虚病机中,营卫气虚和脏腑、经络气虚的病机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亦有不同,应注意区别。②气机失调各类病机变化的形成、表现与脏腑的关系。③伤津与脱液的形成原因和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3. 思考题:①气虚是怎样形成的?其临床表现如何?②气机失调的的病理变化有哪些?其病机变化及临床表现各有何特点?③何谓血热?其形成原因和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④体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其形成原因和病理变化如何?
第四节 奇恒之腑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在五脏、六腑节中讨论。
一、脑:形态部位:为髓海;主要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二、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脏腑功能方面的实验课,如‘‘肺主行水”的实验等,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章共安排20学时。其中概说2学时,五脏10学时,六腑3学时,奇恒之腑1学时,脏腑关系4学时。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分类。
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精 .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二、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大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二)相关脏腑功能:肺、脾胃、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二、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 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二、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
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
【课时与方法】 ’
课堂讲授为主,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相应的实验课。本章安排8学时。其中气3学时,精、血、津液、神、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各l学时。
1.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 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人体循行路线。
3. 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
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本章共安排8学时。其中经络学说概述l学时,十二经脉5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各1学时。
第五章 体质
1.学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包括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和体质的特点。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包括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和养生的关系。
课堂讲授。共安排4学时。其中概述、体质的生理基础各1学时,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各1学时。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概说(不列标题):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第一节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
(三)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重浊;黏滞;趋下。
(四)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五)火(热)邪:阳邪,炎热趋上;.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人)暑邪:阳邪,炎热;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多挟湿。
第二节 疠气 .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包括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包括直接伤及内脏(损伤相应内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易损伤潜病之脏腑);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证:影响病情。
第四节 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第六节 病理产物
一、痰饮
痰饮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一)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二、瘀血
瘀血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
(一)瘀血的形成: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三)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肿块;出血;青紫:舌脉改变。
三、结石
结石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
(一)结石的形成: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体质差异。
(--)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肾、膀胱、胃等脏腑;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第七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包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
二、诸虫:包括蛔虫、蛲虫、绦虫、钩虫、血吸虫等。
三、药邪:药邪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四、医过:医过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五、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
【课时与方法】 。 .
课堂讲授为主,可配合电视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可开设相应实验课。本章共安排12学时。其中概说、六淫、疠气7学时,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和劳逸失度2学时,病理产物3学时。其他病因自学。
【目的要求】 ‘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概说(不列标题):发病的概念;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包括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的防御作用,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什:包括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的侵害作用,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包括决定发病与否,决定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 感邪即发
二、 徐发
三、 伏而后发
四、 继发
五、 合病与并病
六、 复发:包括复发的基本特点、主要类型、诱因等。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安排4学时。其中发病原理2学时,发病类型2学时。
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和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6.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7.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概说(不列标题):病机的概念、层次结构;病机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二、阴阳失调
(一) 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二)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三)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四) 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五) 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三、精气血的失常
(--)精的失常:精虚、精瘀的病机。
(二)气的失常:气虚与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
(三)血的失常:血虚与血运失常(血瘀、出血)的病机。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五、内生“_五邪”
(一) 风气内动: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包括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第二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一)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
(二)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等。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安排10学时。其中基本病机8学时,疾病传变2学时。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第一节 预防
概说(不列标题):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
一、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
第二节 治则
概说(不列标题)
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治则与治法的层次结构;
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清病因病机和确立证候。
一、正治与反治
(一) 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二)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二、治标与治本
(一)缓则治本
(二)急则治标
(二)标本兼治
三、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
四、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二)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刚,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一) 调精
(二) 调气
(三) 调血
(四) 调津液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六、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 因人制宜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共安排6学时。其中预防2学时,治则4学时。
关于教材“附录”的说明
1.教材中每章后以仿宋体附录“研究进展”。
2.教材最后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附录本书出现的“关键名词术语(key words)”,并附录本书使用的“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近几年出版的)
1.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五版统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2.印会河、张伯讷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教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
3.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八版规划):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4.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 ·
5.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6.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统编专科教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 .
8.孙广仁主编.中国传统医学丛‘够·中医基础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9.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lO.王琦主编.中医藏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1.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2.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3.孙广仁,迟华基,韩成仁等.中医基础理论研讨(硕士研究生试用教材).山东中医药大学内部教材,1997
14.金志甲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两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1
15.王新华执笔.中医基础理论.南京中医学院内部教材,1986
16.何裕民主编.中医学导论.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
17.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8.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l9.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课时分配简表
课 时 安 排
学时分配
总学时
章
节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藏象
概说
五脏
14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3.精气血津液神
精
气
血
津液
神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4.经络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5.体质
体质学说概述
0.8
体质的生理基础
0.2
体质的分型与特征
体质的应用
6.病因
六淫、房气
七情、饮食、劳逸
病理产物、其他
7.发病
发病原理
发病类型
8.病机
基本病机
疾病传变
9.防治原则
预防
治则
上一条:《中医妇科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下一条:《中药学》精品课程建设
【关闭】